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生活资讯 > 生活专稿 > 专家谈:家庭中的“自我牺牲”

专家谈:家庭中的“自我牺牲”

[2008-05-07 10:51] 作者: 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永华 出处:太平洋亲子博客 录入: shenjietu
导读: 不合理的给予以及破坏性的滋养,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:给予者以“爱”做幌子,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,却从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。有一位牧师,他的妻子患有慢性抑郁症,两个儿子大学辍学,整天无所事事。牧师不得不带全家人接受心理治疗。家人全都成了患者。牧师的苦恼可想而知,但他不认为家人的病情与自己有关,他愤愤地说:“我尽一切力量去照顾她们,帮她们解决各种问题。我每天刚刚醒来,就要为她们的事操心,我做得还不够吗?”

  离家出走的丈夫回过头,请求她的原谅时,她便由被虐待者转变成虐待者,享受到虐待的快感。丈夫的乞让她倍感优越,她感受的是报复者的喜悦。通常,这样的女性在童年时,就遭受过屈辱。为使痛苦得到补偿,她们自认为道德上高人一等,并从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,享受到报复的快感。她们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,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,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“滋养”。她们不需要获得更多的善待,因为那样就失去 报复的前提。为使报复的动机更为合理。她们必须体验遭受伤害的感觉,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续。受虐待狂者吧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,只是她们寻求报复快感的前提,忍受虐待的动机,是来自恨而不是爱。

“自我牺牲”

  受虐待狂者还有一种错误观念:他们一厢情愿,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。其实,她们的潜意识蕴藏着更多的恨,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。我们前面提到那位牧师,他愿意为假如牺牲一切,认为自己的动机完全是为家人着想。他的真正目的,却是为了维系自我的美化形象。有时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,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,满足一己的愿望。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出自个人意愿,核心动机却是满足自我需求,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,也许都是为赢得私利。譬如,有时候,父母告诉孩子:“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。”此时,可以肯定地说,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。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两回事,我们却常常混为一谈。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,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;我们生儿育女,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;我们爱自己的孩子,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。真正的爱,能够使人发生改变,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,而菲纯粹的自我牺牲。真正的爱,能使爱我更为完善。爱,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,最终得到追求则是自我完善,当然,自私与否,不是判定爱的标准,唯一判断标准是:爱------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,除此以外,都不是真正的爱。  >>进入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永华博客

几种父母该学会的急救常识    父母应该尽早投入这5大方面     父母之间应该有话好好说

太平洋亲子网专题